心理测试:你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么?

时间:2016-12-17 编辑:瑞莹‍ 手机版

  人生生活中,知足常乐到底有多重要?“知足常乐”核心逻辑是:“我可以,我只是不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心理测试:你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么?

  测试题目:

  1. 你是否喜欢自己的工作?

  A 大多数时候是。

  B 是的。

  C 经常不喜欢

  2. 你是否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拿别人出气,让自己的 情绪影响到别人?

  A 偶尔一次。

  B 很少或从不。

  C 经常

  3. 你是否有自卑感?

  A 有时是这样。

  B 没有。

  C 经常有

  4. 你对生活是否有一种轻松的态度?

  A 对大多数事情是这样的。

  B 总的来说,我的确是以一种轻松的的态度对待生活的。

  C 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很轻松愉快的人

  5. 如果你要评价自己的人生,下面那句话最符合你的情况?

  A 基本上满意,但还有上升的空间。

  B 我的人生顺境要多于逆境,生活的很好。

  C 我很气馁,因为我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 你是否觉得自己被迫循规蹈矩?

  A 是的。

  B 很少或从不。

  C 不是

  7. 你认为下面哪个词是对你最好的评价?

  A 平静的。

  B 很满意的。

  C 不平静的

  8. 如果让你换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两年,你愿意么?

  A 有可能。

  B 不愿意。

  C 愿意

  9. 你是否感到自己的生日在比较幸运的星座上?

  A 也许是幸运的。

  B 绝对没错。

  C 不

  10. 你嫉妒他人拥有的财富么?

  A 偶尔。

  B 很少或从不。

  C 经常

  11. 你经常希望自己是另一个人吗?

  A 不经常,但偶尔会认为有些人比我幸运。

  B 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

  C 我经常希望自己是另一个人

  12. 你拥有良好的睡眠吗?

  A 我努力睡好,但不总是成功。

  B 是的。

  C 通常不太好

  13. 你是否渴望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假期可以让你完全逃避现实?

  A 是的,有时候这样想。

  B 假期是不错,但对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C 是的,经常这样想

  14. 你是否认为自己拥有忠诚和稳定的家庭生活?

  A 总的来说是这样。

  B 毫无疑问。

  C 不是。

  15. 你是否因为做的太少而沮丧?

  A 有时是这样。

  B 很少或从不。

  C 几乎始终是这样

  16. 你是否考虑过通过做整形手术来让自己变得漂亮一些?

  A 可能。

  B 没有。

  C 是的

  17. 你对自己感到满意么?

  A 偶尔满意。

  B 很满意。

  C 很少或从不满意

  18. 你是否已经得到了人生中应该得到的大多数东西?

  A 基本上是这样。

  B 是的。

  C 没有。

  19. 你是否觉得机会总是从身边溜走?

  A 有时。

  B 很少或从不。

  C 经常

  20. 你是否觉得自己充分享受了自己的业余时间?

  A 也许我的业余活动没有我希望的多。

  B 是的。

  C 没有,因为我没有时间参加业余活动。

  评分标准:选A得1分,选 B得2分 ,选 C得0分.最后计算总分

  测试答案:

  0-19分:你对自己的生活不太满意。

  也许你对没有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或者因为精疲力竭而感到非常无奈何痛苦,也许你觉得人生太过短暂,让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许你实在不满意自己当前所从事的工作,而且在工作的时候你常常会想到很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你正在经历人生的一个困难或紧张时期,如果是这样,那么现在正是审视并且评价自己人生的好时机,但一定要多注意积极的方面,扪心自问得到了什么,也许年现在拥有一份稳定而喜欢的工作和一个和睦的家庭,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就,也许你有一项喜爱的活动或业余爱好,而且可以倾注更多的时间从中享受乐趣,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为之感激的,而不是失望的理由。

  20-35分:你对自己的人生基本满意,尽管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尽管你并不缺少雄心壮志,但你不会为了追求一字儿目标去冒风险,危及到你自己的快乐和现有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些和你最亲近的人时,在你的内心深处,经常会有一种不满足感,因为你自己认为可以获得更多,并且因此而多少有些遗憾,但总的来说,你还是认为自己的目标大部分已经实现,因此没有理由做任何改变,哪怕其他人,如父母、老师、朋友和同事都急切的告诉你应该怎样对待生活,因为只有当着写目标对你来说很重要时,它们们才算重要,毕竟,你才是自己的首席专家,你才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应该怎样走。

  36-40分:你的得分表明你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你拥有快乐和内心的安宁,正是这种快乐感染并影响了你周围的人,尤其是你的直系亲属。

  你是一个很幸运的人,能够找到自己的小天地,你很懂得知足常乐,这正是许多人羡慕你的地方。

  延伸阅读:

  “知足常乐”都是扯,“自知之明”才是真

  一个官二代,父亲是国家某部委厅官。自己独立创业,虽然有家里资源帮扶,但是靠着自己和团队努力,最终拿到了A轮一千万美元的风投。但是他始终很郁闷,郁闷的点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从初中开始,他就发现他获得的一切仿佛都跟他父亲相关,而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总要有父亲帮扶才能够成功。即便他有今天的成绩,他依然无法坦然接受在创业早期依靠家里人的朋友才渡过最苦难关的这一事实。他自己也说:“何必呢?何必如此钻牛角尖?”

  一位厦门大学的师妹,以优异的成绩保研来到清华。她从大三就开始申请外资投资银行,但是一直没有成功。到了研究生二年级,她通过弥补各类实习经历,觉得可以一试,终于拿到了巴克莱Ibd香港office的面试,最后悲剧了。

  她说:“她觉得自己就是应该拿到一个投行offer,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努力,经历不够,觉得自己弥补了就好,谁想最后还是悲剧了。”最后她很遗憾且无奈地选择了中金——一个很多人都期待进去的公司。

  高中一个同学,复读五年考上北大。复读第四年的时候被人大金融系录取,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他继续复读,最终在最后一年考入北大,圆了他的北大梦。我们很多人也不理解,毕竟青春宝贵,五年时间做什么都可以。

  人大和北大同为顶尖高校,何必花五年时间复读呢?但是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个人理想的坚持,能够去北大,才会满意,否则就会忍受更多的压力和痛苦去继续奋斗。

  以上三位在最落寞的时候,如果他们向后面的例子各退一步,都会很开心。都以更坦然的姿态接受现实和拥抱既有成绩,都会很从容:创业的二代接受父母参与支持的现实以及事业的成就;名校的毕业生接受一份薪金相对低的工作但是依旧光鲜的工作岗位,教育背景不如所愿的学生接受既定结果而抓住已有机会不断奋进。

  我是哲学盲,不懂关于人生和痛苦的抽象复杂的哲学奥义,但是从他们的身上我也能直观感受到:痛苦不源自自身所处的高低,而源自理想和现实的差值。

  即便他们处境的福利绝对值不同,但是他们的痛苦程度是一样的。不管你多厉害你多牛,差值在,痛就在。老话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面对这个问题,自古以来的心灵鸡汤给我们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知足常乐”,大意就是,满足现状,不要太拼,享受既有幸福。但是这种具有安慰剂性质的规劝具有巨大的潜在风险:万一哪天我们的自尊心或者好胜心又爆棚了呢?

  等我们不安于现状的时候,我们岂不是又要回到无奈和痛苦的境地?而且,当今的高压力和多欲望的社会境况下,“知足常乐”对很多青年人,尤其是有强烈自尊心和上进心的青年人来说完全不具备操作价值。

  给以上三位及类似状况开的药方,与其是“知足常乐”,不如是“自知之明”。“知足常乐”核心逻辑是:“我可以,我只是不要。”“自知之明”的核心逻辑是:“我不行,我干脆不要。”

  虽然都是“不要”,但是“不要”时候的心态以及后续的作为完全不同。“知足常乐”的心态下,会有一种空穴来风的优越感和自负感,那就是:“我只是不去争而已,事实上我已经具备了获得的能力。只要我想要,我随时都可以获取我想要的。”

  个人认为,这种优越感和自负感的潜在风险有二:

  第一,由于对自身实力的不恰当高估,放弃了本该在既定路线上的努力,以致某日暴露而悲剧。例如,我觉得我拥有普林斯顿物理系的平均智商,只是不去学而已,我就学一个北大物理算了。

  事实上,我只有高中物理水平,却不知努力学好电磁感或者能量守恒定律,突然有一天需要我解答什么是胡克定律,我编都编不出来,只能贻笑大方。

  第二,由于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会在事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脱离既定轨道而盲目追逐不合理目标,最后满盘皆输。例如:我觉得我随时都可以做科研,只是我想工作赚钱而已。

  等我按部就班在毕马威做审计不开心的时候,我突然想去做科研制度经济学了,然后我就辞职了。结果我科研水平渣渣,连郎咸平的节目都看不懂,最后竹篮打水,工作也悲剧了。

  比起以“我不想,所以我不要”为内核的“知足常乐”,“自知之明”的核心逻辑是:“我不行,我干脆不要”——我不要不是我不想,只是我不能,既然我不能,我干脆就别争。

  我去争一些我力所能及范围内能争到的东西。相比于将快乐建立在和精神麻醉和虚假繁荣基础上的“知足常乐”,“自知之明”的快乐建立在清晰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以及由此带来的坚定的路径选择和合理的人生规划。

  具体说来有二:

  第一,由于对自身禀赋有了准确的认知和精准的定位,就不会对能力之外的事情有任何留恋或者不甘,反倒会坦然接受既定事实,持久并稳妥,坦然并淡定地生活。

  例如,当我在被数学分析虐得骨头都酥软了的时候,我面对能够将离散数学一目十行的大神,我就不会有任何不甘;又如当我面对外商用蹩脚英语接待的时候,一个操着浑厚伦敦音的金领拿着我十倍的工资我也不会抱怨。

  第二,由于基于对现实的原因和现状的理性分析,对自身境况的情势和走向都有了合理的判断,便不会因为个别的诱惑或者一时的冲动而飞蛾扑火。

  例如,当我得知我看财务报表的速度就是我室友的五分之一的时候,无论学弟怎么劝我如何适合财务工作,我只会呵呵一笑;又如当我对不确定的生活毫无抵抗力和承受力的时候,即便再诱人的创业机会我也不会参加,因为我知道我不想害人害己。

  所以,“知足常乐”看似平和,实则危险;“自知之明”看似无奈,实则坦然。“知足常乐”与“自知之明”的核心观点区别就是:我们是否意识到了自己固有的不足,是否明白我们根本就不该获得某些东西。

  “知足常乐”是一种“自负的放弃”,在相信自己可以的前提下,却不去争取和拼搏。这是一种“积极”的消极。“自知之明”是一种“理性的妥协”,在承认自己局限的前提下,去果断放弃和归位,这是一种“消极”的积极。

  由此我们回顾那三个“痛苦”的例子。如果吃了“自知之明”这味药:创业的“官二代”坦然接受自己家里支持的现实而更高效率利用家里资源,把公司做得更大,多好;名校硕士坦然于自己和外企投行的实力差距,本分在中金工作或许更有机遇;复读五年的同学坦然于差距,早些求学就业,凭借复读的毅力,成就可能早就超过同期的很多北大同学。

  说来说去,不管哪个高度的痛苦者,要想打破自己的欲望和现实差值带来的痛苦,核心有二:第一,提升自己,不多赘述;第二,人贵有自知之明。

  我们果断抛开对自己的不实认知,亲手撕碎自己的虚假繁荣,通过对自己的诚实和对现实的清醒来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靠谱的规划和稳妥的行动。这份看似烧心的自知之明,反倒会活得异常地豁然开朗和从容开心。

  有些事情只有尝试了才知道自己多不适合,有些事情只有努力过了才知道自己多么无能,有些事情只有义无反顾过才知道自己多么不值得。

  只要我们勇于并善于对自己诚实,我们总会慢慢确定自己“几斤几两”,到底“不适合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没机会做什么”,进而笃定我们“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有机会做什么,会把什么做得非常好。”

  怎么找“自知之明”呢?看成功者的经验大约有二:

  第一是试错。

  通过不断地尝试自己的上限,在对更高更强的层次不断追求过程中不断被虐,也就慢慢了解了自己的限度,根据大数定理:数据足够多,测量足够准。多尝试总是会对自己的衡量越发准确的。

  第二是淡定。

  受挫很正常,悲剧是好事。比起盲目自信或者自欺欺人带来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危害,这种让我们清醒踏实的学费简直九牛一毛。今天为了自己的局限而付出的代价,早晚我们会通过自己的清醒而捞回来。

  当然人生态度各有特色,如果自己想始终过得从容清闲,多大成就无所谓,就完全没必要考虑“知足常乐”和“自知之明”了,只需要吃“顺其自然”这味药即可。

  如果又想现实过得有意义又想精神不要很辛苦,则拒绝“知足常乐”,选择“自知之明”:把能力之外忽略死,把能力之内做到绝。毕竟,当年的马云们没有将精力花在找高薪外企上,也没有花在读书深造上,更没有花在打扮自己上。

心理测试:你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