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胎是为了缓解焦虑吗

时间:2017-02-23 编辑:瑞莹 手机版

  二胎政策出行,那么身为家长的你生二胎的理由又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生二胎是为了缓解焦虑吗,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生二胎是为了缓解焦虑吗

  我们不得不首先认真考虑一下"焦虑"的内涵。焦虑,语义上的解释是:为某件事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的情况而担忧、思虑,从而造成身体上的紧张与压力、心理上的焦急的状态。

  比如,大多数学生在临近考试前会产生焦虑,新入职的员工在面临新的工作时会焦虑(若感到不适应,焦虑感会增强),在恋爱中"求之不得"会焦虑,创业者对于能否拿到订单而焦虑,家里有病人始终不能痊愈时的焦虑,等等。

  以上这些可以算是普通的焦虑,或日常事件所引起的焦虑。在存在主义治疗里,对于焦虑现象有更为本质的探讨。且看这样一个人物故事:

  1834年的某个周日下午,一位年轻的丹麦人坐在咖啡馆抽雪茄,沉思着一个事实:自己会逐渐老去,却还未对世界产生过任何贡献。他想到很多成功的朋友:

  ……这个时代的恩主,知道如何通过让生活越来越容易,而使人类获益。有人发明铁路,有人发明公车和汽船,有人发明电报,还有人把所有值得掌握的知识整理成容易理解的纲要和简短的手册,最后,时代真正的恩主系统地精减了人类的思想。

  雪茄抽完了。这个名叫索伦·齐克果的丹麦年轻人又点燃了一根雪茄,继续沉思。突然间,他的脑海中闪过这样一个念头:

  你必须做点什么,但其于你有限的能力,不可能再使任何事情变得更容易,你必须以和他人相同的人道主义热忱,努力使某件事变得更困难。

  正是这位思维奇特的年轻人,基于对自身存在处境的思考,他后来创立了影响颇著的存在主义哲学。

  让我们来看看,当齐克果深思"自己会逐渐老去,却还未对世界产生过任何贡献"时,这是不是一种焦虑?如果是,与上述所举的几例有什么不同?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存在意义焦虑",或者可称之为"存在性焦虑"。

  无独有偶。在中国的唐代,有一位诗人曾咏出了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与齐克果的焦虑如出一辙。

  存在性焦虑包括有:死亡焦虑,无根感焦虑,孤独与无意义的焦虑,等等。其特点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显著,人们不容易觉察到它的存在,但是它们确实又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且每个人都具备对抗它们的防御机制。

  人们通常采取何种方式来防御这些时隐时现的存在性焦虑呢?

  欧文·亚隆说:"对于无根感带来的焦虑,我们的反应与面对其他焦虑时类似,即逃避。"

  举例来说,当我们不自觉地在手机上刷屏时,实际上是在抵御内心的某种焦虑(也许正是在逃避);当遭遇重大疾病时,有些人会慌不择路地去求医,以至失去理性的地步,这是不是深藏于内心的死亡焦虑未得到认真处理的结果呢?

  海德格尔说,"任何这些逃避的方式,都是不真诚的生活"。人们只有摆脱逃避、沉沦和麻木,意识到自己是自己生活和世界的创造者时,才能学会真诚地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回避焦虑,认为焦虑是需要避免的负面情绪。结果,回避可能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问题。如果我们试着去了解存在主义治疗的思想,我们就会对焦虑这一心理现象有全新的认识。

  在存在主义治疗体系中,一个很独特的方面就是探讨了焦虑本身的价值。在他们看来,焦虑感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齐克果特别研究了焦虑和不确定性在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他说,在我们做出根本决定--我们希望怎样生活时,有关存在的焦虑便出现了。如果没有焦虑感,我们的生活就会像是梦游一样无知无觉。欧文·亚隆说:"每个个体都会经历特定的发展阶段,而每个阶段都会伴随特定的焦虑。"

  存在主义疗法宣称,焦虑是生活的条件,是成长的潜在源泉。开辟新生活必须意味着要接纳新焦虑,所以,如果我们尝试减少焦虑,那么必须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存在主义治疗师还对焦虑的种类作了区分,区分为正常的焦虑和神经质焦虑。正常的焦虑是人们面对事件时的正常反应,它并不需要被刻意抑制,它可以被用来促发改变。但神经质焦虑就有所不同了,它通常与事件本身的严重性不成比例,并且处在人们的知觉范围之外,常常会使人们无所作为。而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个体几乎没有什么神经质焦虑,同时又能接纳那些不可避免的正常的焦虑--我们生活的必然组成部分。

  那么,以上这些与生育二胎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生育意味着生命的传承,生命之火的延续。无可否认,传承香火这样的集体潜意识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古人说"无后为大",乡里人在吵架时,"断子绝孙"恐怕是最恶毒的咒语了。

  在我看来,生儿育女,能有效地缓解人们的死亡焦虑(也包括对于衰老的恐惧)。而孩子越多,我们的基因就传承得更多,我们的死亡焦虑会明显减轻(不论你是否意识到)。

  先不说"生二胎",单说有了一胎的父母。相对于无孩子的夫妻来说,一对夫妇在有了孩子后,其最重要的心理意义就在于增加了身为父母者的安全感,我们不再那么惧怕老去,甚至不再那么畏惧死亡。因为我们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我们可以想见,既然生一胎就已具备这样的心理补偿功能,那么生二胎之后所带来的安全感自然会更进一步增加。

  不过,提问者所说,似乎更倾向于"是不是为了将来孩子的处境而感到焦虑?"因为大多数父母都会承认这样的动机:给孩子找个伴,让他有个不孤单的童年。坦白地说,我觉得确实存在这样的焦虑心理。带过孩子与别人家的小朋友玩的父母都知道,当孩子与同伴玩时,他会暂时不需要父母,而投入到同伴活动中去,这时,我们感到了"解脱",可以抽身做自己的事情了。然而,与别人家的孩子终不能常常、日日或一天到晚在一起,假如家里有个同伴,岂不是更好?

  于是,我们当父母的就容易萌发生二胎的想法。我曾读过一篇文章(题为《生二胎的意义--用三年换未来的三十年》),大意是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帮他生个手足,给他一个伴。而养育二胎比养一胎更轻松--这一观点非常大胆,却也令人信服(至少部分信服)。

  文章在末尾说:"不要说您是为了老大而生老二,这样的理由太沉重。这是为了您自己的幸福,不光是为了孩子。"

  因此,针对本文开头这位朋友的提问,我的回答是:即使是出于焦虑又何妨?为了缓解孩子将来可能的社会性焦虑(由于缺乏朝夕相处的同伴),做父母的发挥自己的生育本能,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当然,本文不打算谈论生二胎的诸多困难或条件,或者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问题。这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范围。

  人们总有一种倾向,要做最好的选择。比如大家都特别想知道,生二胎是不是比生一胎更好?在一孩、二孩、多孩多种选择中,二孩是不是最好的?如果让我来回答的话,这要因人而异。这就如同早婚好,还是迟婚好,又或者不婚好一样。

  也许对于某些家庭来说,一胎已经是最好的了,另一些家庭中,养育三个孩子才是最好的(也是父母最想要的);当然,可能更大多数人认为二胎最好(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原则)。我们还要看到:对于某些家庭(也许是少数)来说,不生育孩子却可能是最佳的选择。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视角。选择最适合自己家庭的生育计划,就是最好的。据陶林教授(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介绍说,国家卫生计生委下设"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从国家层面来说,也正在逐渐让计划生育和家庭发展的权利回归到各个家庭,我欣赏并期待着这样的变化。

  另外,对于人们生育二胎的焦虑(这与提问者的意思不同,提问者是说,生二胎是不是出于某种焦虑,而我说的是,由于想生或正准备生二胎,却又产生了诸多焦虑)--我想说的是,任何一种选择,为你带来可能的好处的同时,必然需要你为之承担责任或承受一些另外的东西(其实婚姻也是最典型的一例)。生育二胎后所带来的家庭生活的丰富固然是令人向往的,但是,成为两个孩子的父母显然又是一轮新的挑战。我想,假如你是个愿意面对挑战的人,生活自然会给你更多、更丰富的回报。

  还有一类人,我称之为"生育动力不足症"。这可能与文明对人的压抑有关。我见过一些潮州人氏,他们动辄三胎以至五胎(这样的事发生在今天,或许你都不敢相信),从母亲的脸上可以明显感受到养育多个孩子的满足感。从与他们的交谈来看,他们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存焦虑(比如担心养不起之类)。虽然我并不完全赞成这样的多生,但我欣赏这类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在他们身上,把人的生育本能毫无阻碍地发挥出来了。

  如果进一步了解一下,也许你会发现他们的文化水平常常不高。这就让人想起另一种情形。凡是那些只生一胎便觉"满足"了的家庭,常常是高知的,这一类父母把不少精力放在了事业的打拼上,于是生育一胎便觉得够了。说到生二胎,他们往往面露难色。要说他们的内心深处想不想生二胎呢?我觉得,按人类的本能来说,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是,"文明"的发展使他们的性功能、生育功能以及对生儿育女的渴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抑。

生二胎是为了缓解焦虑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