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身边的“黑暗人格者”

时间:2016-12-06 编辑:瑞莹‍ 手机版

  黑暗人格者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不经意间就爆发,然后威胁到我们的生活,下面警惕你身边的“黑暗人格者”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杨是一个公司的普通职员,有一次在私人空间发了个牢骚:加班太多,快累死了。没想到被同事A举报。接到举报后,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认为员工私自上网发布负面舆论,性质恶劣。于是杨又检讨,又道歉,还差点丢了工作。

  蔷薇是一名记者,一次参加一个官方机构组织的座谈会之后,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吐槽座谈会的效果。这条信息被该机构的工作人员B看到,他措辞严厉地让她立即删除,蔷薇很配合地删除了,并认为这事就完了。过后 ,B却向蔷薇的同事及他人宣扬蔷薇的“不当言论”,最后又向蔷薇的领导举报,反映蔷薇说领导坏话,对领导有二心、不务正业等。

  绿萝参加了一个外资企业的面试,自己感觉效果不错,兴冲冲地告诉室友C自己多半会被录取,说近几天可能会收到该公司的信函,如果自己不在,请C帮忙收件。一天绿萝外出,C收到了那家企业的信函,偷偷地把信丢弃。“有我的信吗?”绿萝一回来就急切地询问C,C淡定地摇摇头,说:“没有”。

  A、B、C都属于“黑暗人格者”。他们就是你身边的普通人,看起来人畜无害,你甚至会把他们当成朋友。但他们人格中的一部分,像一条隐藏在黑暗中毒蛇,往往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咬你一口。这一口十分恶毒,轻则让你失掉机会,重则让你失去工作,甚至让你丧失信心、放弃梦想。

  如何辨识“黑暗人格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出现,被称为“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然而“大五人格”模型过度偏向于分析人格中的“光明面”,那些令人讨厌的“黑暗面”无法纳入这一理论模型。比如,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变态和自恋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物质——操控性、冷漠无情、自我中心——代表了一种反社会性的人格特质,这三者被研究者称之为“黑暗三人格”。

  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的典型行为特征:冷酷无情、擅长操纵、阴谋算计、实用主义、注重结果和忽视道德。

  自恋(Narcissism)的典型行为特征:自我中心、爱慕虚荣、自我吹嘘、支配性、优越感、傲慢无礼和自以为是。

  精神变态(Psychopathy)的典型行为特征:行为冲动、寻求刺激、缺乏共情、缺乏责任感、缺乏焦虑。

  拥有“黑暗人格”的人,如果他们处于“黑暗”严重的一端,辨识他们极其简单,因为他们的冷酷无情、无法无天、狂妄自大等人格特质太过明显,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但如果他们处于“黑暗”轻微的一端,我们平常看到的可能是一个温文尔雅、处事圆滑、聪明能干的人,有些人甚至拥有温暖的家庭和美好的友谊(至少骗局被揭穿之前是如此)。对于“黑暗人格者”,不要看他们说了什么,而是要看做了什么。

  在“黑暗人格者”的世界里,控制和利用他人是第一法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会无情地操控他人,甚至把别人物化。在他们眼里,别人只是他们利益棋盘上的棋子,任他们随意摆布。“难道他不知道他的恶意举报会给我带来什么后果吗?我可能会被辞退”,蔷薇愤怒地说,她想不到仅仅因为微信中一句随意吐槽,就引发了B如此重量级的攻击,甚至她都不知道举报自己对他有什么好处。

  损人利己是“黑暗人格者”最主要的行为动机,有时所利的并不是实际的经济利益,只是想让自己“爽”。如果说打压蔷薇对B来说还有一点点相关利益,那就是显示自己的职业权威(B在机构里负责宣传)。那么A对杨的恶意举报,似乎找不到任何利益相关点,两人在企业里不存在任何竞争关系,仅仅是普通同事。C丢弃绿萝的招聘信,也仅仅是为了“不让别人好过”。

  通过“光明人格者”与“黑暗人格者”的行为模式对比,我们会清晰地辨识出“黑暗人格者”。

  “光明人格者”想让自己生活得好,也想让他人生活的好,而“黑暗人格者”为了自己生活得好,利用他人,甚至不惜毁掉他人的生活。

  “光明人格者”鼓励身边的人,乐于为别人创造机会,而“黑暗人格者”打压身边的人,破坏别人的机会。

  “光明人格者”常成人之美,而“黑暗人格者”常趁人之危。因此,哪里有控制、压抑、紧张、谎言、勾心斗角、无法解释的失败与挫折,哪里就可能有“黑暗人格者”出没。

  “黑暗人格者”为何如此黑?

  他们怎能下手如此狠毒?他们这样恶毒地对待别人难道不受良心谴责吗?被“黑暗人格者”伤害的人忍不住这样问。

  张文娟、张惠在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黑暗三人格的两面性及心理机制解析》的文章,从“黑暗人格者”的认知-情感系统对此进行了解析。文章认为,“黑暗人格者”能够持续地以社会不赞许的方式,争取个人层面的成功,这与他们认知中的“自我中心偏见”和“消极他人偏见”有重要联系。

  “自我中心偏见”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倾向,他们会夸大自己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地位,在操控性、无所畏惧、情绪稳定性、智力和创造力等特质方面产生浮夸的、肯定的自我觉知。

  “消极他人偏见”是指无视他人所具有的积极品质,过分武断地认为他人在个体性和合作性方面都很差。有研究者认为,为了成功地利用他人,“黑暗人格者”还会简单的把所有的人都看作是脆弱的、情绪化的、容易利用的对象。也就是说,他们对他人的消极偏见是他们无所畏惧地操纵他人、实现个人目标的认知基础。

  “黑暗人格者”能够成功地操控他人,另一个潜在原因是他们内在的共情缺陷和外在的情感操纵能力。研究者向“黑暗人格者”出示悲伤的图片,发现不会引起精神变态者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痛苦的情感共鸣。他们悲伤图片后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积极情绪,说明“黑暗人格者”不能适宜地处理悲伤和害怕的情绪,具有情感共情失调。研究发现,“黑暗人格者”具备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擅长利用这些感性信息形成他们的处世策略,但由于他们在情感共情上的缺陷,导致他们会忽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人带来的伤害,或者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

  “黑暗人格者”的另一个共性是情感操控性,这也是一种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但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个人私欲而操纵他人,且对他人痛苦感受毫无同情心,因此被称为情绪智力的“阴暗面”。

  各种研究都发现,“黑暗人格者”具有无法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共情缺陷,以及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操控他人情感,且毫无道德愧疚感的显著特征。这可能是由于“黑暗人格者”很少将时间用于思考他们的内在世界,他们更关注如何从外部世界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对于解读他人的内部动机也不感兴趣。这些或者也是导致“黑暗人格者”反社会社交策略形成的原因。

  如何与“黑暗人格者”打交道?

  “‘黑暗人格者’挑战了我的价值观”,蔷薇说。因为工作关系,她与B有不少接触。一想到平常私下交流的事情,竟被B当作她对领导不敬的证据透露给领导,她就觉得后背发凉。与B说不上是亲密的朋友,但也没有什么防御心。一个你觉得关系尚可的人,却因为一件小事在背后插你几刀,这会严重伤害一个人的人际信任感和亲密感。

  此外,这事还伤了蔷薇的自尊心。“想想自已都到了人生下半场了,还这么毫不设防地信任这种人,真是觉得自己好傻好天真!”蔷薇感觉十分羞愧。与“黑暗人格者”打交道的人,常受这种羞愧感折磨。人们受伤害后,对自己的责备甚至超过对“黑暗人格者”的责备。

  信任、亲密和自尊,都和自我价值感紧密相连。这事既挑战了价值观,又动摇了价值感,一时让蔷薇觉得自己“内伤很重”。

  我们如何防御“黑暗人格者”呢?

  首先,毫不客气地把他们剔除出你的人际圈子。

  如果不得不与“黑暗人格者”相处,要学会保护自己,在他们面前谨言慎行。其次,要学着让自己变“黑”一点,否则你的信任和宽容会让他们更“黑”。“好人是会诱惑出坏人的毒来”,武志红在《好人有毒,但不是坏人恶的根源》这篇文章中说,好人会允许坏人无情地使用自己,守不住自己的界限,这会诱惑坏人,让坏人变得更恶。

  一旦被他们伤害,要勇敢地在一定程度上去“报复”,让他们为自己的恶付出一定的代价。“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式的报复,会教会他们一些人际交往中的正常规则,让他们以后不那么为所欲为。

  最后,套用武志红的话,好人的信任与宽容,不能成为“黑暗人格者”更恶的理由。

警惕你身边的“黑暗人格者”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