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及咨询

时间:2017-09-21 编辑:至尊 手机版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保持心理健康并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明白、说透的。谁都想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保持心理健康并非易事。这里简单地介绍三种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1)心理健康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曾有人在日记中写道:“我来自穷乡僻壤,是那么无能,很少有高兴的时刻。只有当同事们都痛苦时,我才感到片刻快慰……”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位朋友有着错误的自我观念和错误的情绪体验。 体验是人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一种认识,它制约着人的情绪和行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过于贬低自己就是自卑,自卑感是一种不良的体验,它常常是情绪不愉快的根源。

  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总是和自己过不去:同样一件衣服,穿她人身上好像一朵“花”,穿在自己身上好似一块“疤”;同样一颗痣,放人家脸上是“画龙点睛”的美人痣,放自己身上却是“画蛇添足”……这种人习惯拿一根长矛,矛头总是对着自己,很少有愉快的体验,主动把“痛苦”留给自已。

  另有些人则相反,过高地评估自己,认为自己“鹤立鸡群”、无所不能,但一遇挫折,情绪就一落千丈。往往从自大开始,以自卑告终,最后还是把“矛头”对准自己。

  不良的自我体验难以产生愉快的心情,而长期痛苦的心情又会加重自卑感,这种恶性循环正是许多心理问题者的困惑所在。

  因此,心理健康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随时调控心情,审时度势地选择好自己前进的坐标:升学就业、经商下海、成家立业……敢于直面人生,不为失败所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富贵所淫,不为生理缺陷所惑,只为心情愉快。一份愉快的心情,能增添十分的妩媚;一份痛苦的心情,会影响一家人的生活安宁。

  (2)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的操作机能

  操作机能是指人的心理与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者是讲究效能的,具备良好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像力,颇具创造力,思维活跃,工作效率较高,人际关系和谐。他们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协调,个人的内在心理需要和外在的社会规范协调。 其中,睡眠效率反映着人的心理功能。一位警察这样说:“我总是睡不着觉,下午6点钟就上床,胡思乱想,至次日凌晨才能勉强睡1~2小时。” 这位警察就欠缺完善的心理功能。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功能的重要指标。有的人长年闭门造车,与人老死不相往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不受欢迎,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另有一些人费了不少功夫,揣摸他人的习性,察言观色,阿谀逢迎,看上去八面玲珑,实质令人生厌。有位咨询者沮丧地说:“平时我对大家都不错,但自己一生病,竟无一人来看我!”这种结果显然在告诉我们:对大家“不错”还远远不够,必须与人真诚相待。交朋友若只是萍水往来或互相利用,往往不会产生“挚”交。

  人的心理与社会功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任务,也可以说是人的终生追求目标。只要加强自身的心理修养,善于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扬长避短,就能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3)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调适过程

  心理健康不是一个静止的理想标准。可以说,绝对、永远心理健康的人是没有的。绝大多数人处在健康与不健康的边缘状态。

  社会医学家的观点是:“90%的就医者可能没有病,或是无病呻吟,或以病人的角色换取他人的同情与关注;而90%的正常人也许有病,他们正遭受现代社会的各种应激压力,如升学、就业、求职、下岗……他们随时会成为病人。”这种观点辩证地阐明了健康的相对性。

  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社会在进步,人也得变化。保持心理健康将是一个动态过程。五六十年代,人们吃饱饭就够了;七八十年代,有房住、有书读就满足了;九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纪,人们面临更大的应激压力,更多地追求精神需要——情爱、尊严与成就,这些需要的满足有赖于心理调适与自身的不懈努力。

  同时,心理的调适还要遵循人的年龄发展特征。若一位成熟的女性连买双什么样的鞋都拿不定主意,非要母亲裁决,说明其心理的成熟度太幼稚,心理调适能力太不够。反之,一位5岁的幼儿谙知世态炎凉,把自己喜爱的食品让给父母吃,这种“早熟”同样令人心酸。

  

  心理咨询的困境与出路

  从“心理咨询”一词,又须溯源于“心理学”,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由此再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西方学术史上第一位重视人类潜意识作用的思想家,他以此发明,媲美牛顿与哥白尼在科学上的成就。

  荣格是弗洛伊德的杰出门人,他吸收佛法思想,进一步将人类精神领域区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好比一座记忆仓库,储存着个人被压抑的心理情结;集体无意识则储藏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潜在原始意象。这些理论与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很相近。同时也可引申到阿赖耶识种子如瀑流般的现行,所以有别业与共业之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逐渐发展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为代表,将人的需求分为六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自我超越,他引用佛法开悟的概念,诠释自我超越的理想境界,并主张佛法无我与佛性真我的哲理,能引导人类从自我超越,趋向利益人类全体。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推崇佛法慈悲为怀、令诸众生毕竟大乐的生命理念,能医治西方人的社会病态。从人本心理学又发展出超越自我心理学,以现代科学原理论证说明佛教行者许多难以解释的超越心理现象。此派以傅兰克为代表,创立意义治疗法,十分重视生与死的探索和认识。这正是佛陀开示悟入的要点。

  两千多年来,佛法的内涵不断的启发世间各行各业,尤其是在心理学方面。目前社会上以心理治疗为主的心理咨询工作,可能遭遇到几种困境,例如:

  一、专业人员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有限,因此对于病人心理上的症结,难以作根本的转化。

  二、由于无法引发病人全面性的生命共鸣──同体共生概念,也许花费长久的时间、心力、过程,但不易获得理想的结果。

  三、咨询人员未明缘起法,长期承受各种病人心里沉重的负担、病态,可能影响本身的生活与身心健康。

  四、以追溯过去经验作为治疗的前提,往往使病人难以面对当前的生活,而形成另一种的心理困境。

  综合上述所言,专业咨询人员若能以佛法为体,以所学咨询方法为用,配合日常禅坐修持,以亲身证悟的经验来引导病人,可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梵舟心理中心的咨询师以金舟老师为代表都是深入学习佛法,长期坚持禅修,了悟心性,以般若智慧和同体慈悲为本,以正念、内观、禅悟及现代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为用,引导人们走出人生困境,解除人生的烦恼痛苦,享受自在幸福的人生。

  佛陀是人类心灵的大医王,不但能打开人类对于生命的无知,也时时针对个人身心的差异,个别地应病予药。基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前提下,佛陀对全人类提出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般若正观,作为群体的生命咨询共法;对于个人则使用四摄法、四悉檀、三十七道品等来对治。

  佛陀就是伟大的众生心灵咨询师,在法华会上,曾经默许五千人退席,以作为群体咨询层次的筛检。在华严会上,从第一品的《世主妙严品》到第三十八品的《离世间品》,可说是佛陀与诸大菩萨高层次的精神咨询过程;第三十九品的《入法界品》,则是落实在人间生活上,以善财童子作为代表,示范人间生活心理咨询面面观。在《维摩诘经》中,维摩大士以“示疾”作为引子,与阿罗汉们分别以“对治悉檀”与“第一义悉檀”,达到生命咨询的极致。其它三藏十二部的教典,无一不是针对人类生命方向与内涵所作的深度咨询。

  佛法三藏的教典,透过历朝帝王、信众的共同护持、翻译,陆续的弘传到中国,已有两千年历史。在弘化的过程中,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和,又开展出新的阶段。在群体咨询上,有大座讲经、经法辩论以及团体参禅、登坛受戒等许多法门;在个人生命咨询部份,能够深入而又机用无穷者,应以禅宗为代表。例如禅宗所标示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实质上就是要禅师与禅者们不拘泥、不滞碍于世俗概念上的“语言文字”,举凡扬眉瞬目、搬柴运水、行堂典座、作务出坡、知宾会客等,乃至信手拈来的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无一不可用作咨询的工具。在语言上也是使用意到言出的“矛盾颠倒法”、“间接暗示法”、“问答不定法”,或机锋锐利的“反诘启示法”。这一切的禅机妙用,都是以“意义治疗法”来达到晋级快速的自我超越效用。

  佛陀在修道的过程中,曾经示范了降伏众魔军的“自我心灵咨询”过程。随后四十九年的弘法教化,本身就是僧团大众的高明心理咨询师,所调教化导的每一位僧侣,同样以医疗一切众生心灵为职责,自然成为“尽形寿”的心灵咨询师,能为他人心灵作正确有效的咨询,必然能为自心作更深入的咨询,在咨询过程的多重经验中,结合般若空观智慧,能使咨询与被咨询者共同达到心灵解脱自在的圆满境界。

  总而言之,心理咨询治疗,要融和东西方的哲理,通达现代科技的印证,最后还须回归于佛法的运用,才能达到生命圆满的终极目标。

  心理咨询师为什么不教你怎么去做

  出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对心理咨询师十分“感兴趣”的人,倒不是真的对心理学有兴趣,而是觉得自己认识了一个万能的大救星,心里的那些心结、苦恼、困扰终于可以解决了,于是围着我团团转,问了过去问现在。原本轻松愉悦的旅行因为一个陌生人的感兴趣,变得沉重万分,没有丝毫的享受可言。

  那么,我会如何回答她或者他呢?敷衍一些,我会说——早点睡、不要胡思乱想、看点励志的书、交几个好朋友,但是这些有用吗?相信这些办法,你一定已经尝试过很多次,也放弃过很多次了,而如果心理咨询师真的有这样一种一句话就能帮你的能力,心理咨询行业也早就大兴大旺起来了。如果不那么敷衍,切切实实地去帮你,我就必须放下自己享受旅行的心情,进入到你的情绪中、你的世界中,那么你轻松了、愉快了,我的旅行也随之结束了。

  实话说,心理咨询师没有灵丹妙药,提几个建议,就能使你脱胎换骨,任何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都不是说说话、拉拉呱就能分分钟完成的,都需要心理咨询师放下自己,与你一起投入到你的问题中来。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不好做,首先他要接得住你的那些负面情绪,其次还要帮你梳理这些情绪,有时候还要深刻地与你共情,如果没有一个非常稳定而强大的内心,是很难做好这件事情的,因为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也有各种人生的烦恼,可是当你痛苦的时候,他要完全放下自己来陪伴你,除了专职的心理咨询师,生活中,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有几个呢?可能爹妈都做不到,而如果父母能给你足够好的感觉,很多人也不会变成今天痛苦的模样,你也就不会在遇到咨询师时如此欣喜了,你自己,或者你的朋友就能帮你。所以,别人辛辛苦苦才能完成的事情,你不要企图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达到。

  那我为什么不教你自我调节的方法,是因为我自私吗?如果是这个原因,其实你也可以找到突破的方法,花点钱,去做个培训,自己当个咨询师。但很明显,那不现实,任何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都至少需要三五年,想要达到资深的级别就更不用说了,需要耗费你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我“敷衍”你,是因为我很清楚,自我调节难以单独依靠自己来真正意义上实现,是需要到和人的互动中去检验这种方法是否可行、是否适合的。而你,无法确信外界的人们,能否给你一个期望的反馈。但咨询师可以。专业的咨询师自己身上的那一部分已经清理得很干净,没有你在社会上随便碰到的一个人的偏见、傲慢或者是敌意,你可以更安全的表达自己,并且可以通过咨询师的反馈,去察觉自己哪一部分表达,是和你自己内心以为的不一致的。

  所以,请不要再问一位你偶遇到的咨询师“怎么办”,凡是你想知道“怎么办”的问题都不会是简简单单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你为此苦恼,你可以考虑心理咨询与治疗;如果你有强大的自我调控能力,就请自己费点功夫慢慢调适自己。

  二十二个常见心理咨询问题

  1.心理咨询真能对我有帮助吗?

  答:心理咨询是一种帮助人们克服心理困挠的方法,它能通过调整和完善人格的结构帮助人们更好的适应生活。如果你愿意寻求帮助,并且有一个匹配的心理师提供这种帮助的话,心理咨询是会对你有助益的。

  2.我能靠自己解决我的问题吗?

  答:即使你的问题不太严重,完全依靠自己解决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自己的问题离自己太近了,我们很难完全客观地看清它,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引起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心理问题是不良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使人的内心产生很多冲突,进而干扰着一个人与他人及生活各个方面的关系,这些冲突只有一小部分我们可以意识到而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因为“压抑”的机制把这些痛苦的冲突排挤到我们的意识之外。

  4.我能靠自己找出心理问题的原因吗?

  答:有可能,但是绝大多数人不行,因为我们不仅很难看出自己的问题,而且往往容易扭曲它。由于我们不能完全客观的观察自己,所以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5.心理问题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吗?

  答:人格的形成的确基于早年与父母或重要关系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早年经历有创伤,他的人格结构很可能会受损,并且很可能在以后出现心理问题。

  6.我知道我的人格可能有问题,可是这与我的症状有什么关系?

  答:因为人格问题会导致许多人际关系的困难,这些困难又引发了很多不愉快的体验和新的冲突,那么最后的结局就会出现紧张、疲劳、抑郁、恐惧等许许多多的症状。

  7.是不是我需要心理治疗就意味着我意志薄弱或容易崩溃?

  答:不是这样的,越来越多的人甚至一些正常人都在寻求帮助,因为他们认识到通过心理治疗可以改善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你来接受心理治疗实际上是自己的一种选择,并不意味着你要崩溃。

  8.假如我有心理问题,是不是说我与正常人不一样?

  答:所有人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我们都介于“正常”和心理疾病状态之间,所谓正常人只是他们的问题还没有影响到生活或影响较小,一旦这些问题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那么,就需要治疗了。

  9.是不是很多人都有心理问题呢?

  答: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冲突,人的成长意味着要做出一些牺牲和屈从,因此我们要做许多相应的调整。但是这些调整经常会导致挫折感和紧张感,这些轻微的神经质可能每个人都会有,甚至比感冒还普通。

  10.我是不是在用心理治疗放任自己?

  答:当你有躯体疾病找医生去治时你不会认为是在放任自己。心理疾病和躯体一样使人痛苦,甚至更痛苦,都需要医生的帮助,所以这并不是放任自己。

  11.心理治疗能治疗好所有心理病人吗?

  答:所有病人都能通过心理治疗得到帮助,但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求治欲望的强弱和坚持治疗的决心。有的人并不是真的想治好他的病,因为他的病给他带来很多好处,这些人的治疗经常半途而废,所以就很难有确实的疗效。

  12.为什么心理治疗有这么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答:心理治疗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经常会有新的发现。实际上不同理论和方法之间的一致多于差异。

  13.我们家有心理疾病的家族史,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会出现心理崩溃?

  答:对于心理问题,有没有遗传倾向,学术界还有很多争议,但是,即使有遗传倾向,也并不意味着你就会出现精神崩溃。

  14.心理问题也能引起躯体疾病吗?

  答:许多躯体疾病被称为心身疾病,就是说,这些病受着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身体上的所有器官都通过神经通路与大脑相连,所以,由于一些危机或冲突使我们情绪情感发生波动时,我们就有可能感到某些器官出现不适,甚至出现症状。

  15.什么叫神经症?

  答:神经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表明一个人不能适应他的生活,常见的症状有,恐惧、焦虑、抑郁、冲动行为或表现出躯体症状。

  16.心理治疗是怎么一回事?

  答:人们内心的冲突、错误的学习或者外部环境因素都可能引起超出正常范围的痛苦,甚至导致症状。在心理治疗中心理师帮助你理解自己的问题,弄清它的性质,这样就能使你更具建设性解决自己的问题。

  17.哪种心理治疗对我更有效?

  答: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对心理问题都有帮助,这跟不同的感冒药都能治好感冒一样。至于哪种治疗更适合你,需要充分了解你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而言,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最适合你的方法。

  18.精神分析和别的治疗方法有什么不同,它是最好的吗?

  答:精神分析与其它的心理治疗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强调无意识冲突是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源,它的基本工作是追溯患者早年的经历以发现和理解无意识冲突,同时帮助患者本人认识、理解这些冲突。所谓最好的,其实是最适合你的,这要根据你的问题而定,有时精神分析最适合你,有时认识治疗最适合你,有时可能行为治疗最适合你。

  19.心理治疗是不是能使人无论在什么坏情况下都能感到愉快?

  答:心理治疗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它可以帮助人们以更具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困境,处理问题。

  20.心理治疗会不会使人变得不道德?

  答:不会的,心理治疗中可能会讨论很多内心深处的问题,包括性的问题,这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但是对自己的问题及欲望的充分理解,绝不会使人变得不道德,相反,不道德行为往往是因为不能理解自己,不能诚实、健康、建设性地对待和处理自己的冲动和欲望造成的。

  21.心理治疗会不会破坏我的婚姻?

  答:心理治疗实际上保护了很多婚姻。因为心理治疗不仅使被治疗者本人发生改变,他的配偶往往也因他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往往具有建设性的特点。当一对夫妻看上去好像没有希望时,心理治疗可以使病人更客观地评价他的婚姻,做出恰当的选择。

  22.我是不是要把所有的想法和经历都告诉心理师,不论这些是不是让我感到内疚或羞愧?

  答:在治疗中,完全的坦白和诚实是非常关键的。一般的人际交往中,别人会对你的行为或想法做伦理道德的评判,但是在心理治疗中,咨访关系是非常独特的,心理师不会去判断你的行为好不好,道德不道德,更不会批评指责你。而是要通过真实的想法和经历寻找你的基本冲突和困难。举个例子,比如你跟朋友说,你想杀掉某个人,朋友可能会感到很害怕告诉你不要这样做,甚至报告警察。而治疗者不会批评你,只是要问你,为什么想这么做。这个夸张的例子说明,病人与治疗者的关系不同于普通的人际关系,向治疗者尽可能多地讲述真实感受和经历是安全的也是治疗所必需的。

  让孩子心理咨询前应该做些什么?

  让孩子知道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

  既然是为孩子咨询,就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曾经有个父母为了不给孩子加压力,以骗孩子出来玩的方法带他来。结果孩子到咨询室外,一看到心理咨询的牌子竟然大哭大闹起来。还没有与孩子见面,孩子已对从事心理咨询职业的人充满了敌意,咨询还如何进行?所以,在带孩子来咨询前,请务必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告诉孩子去干什么。

  比如几种对孩子有启发作用的表述方式:

  “你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注意力为什么不集中?有没有办法提高上课兴趣,使你学得更好一点呢?”

  “孩子,你长大了,爸爸妈妈真的要去咨询一下,怎样做才不会无意中伤害到你,一起去吧!”

  另外,作为父母,在没有专业人员诊断前,先不要给孩子妄下结论:“我带孩子来看‘多动症’”、“医生,你看我的孩子有‘自闭症’吗”如此等等。不要让孩子带着“帽子”、带着不必要的包袱来咨询。

  提前预约。

  心理咨询一般每次都不少于1小时,尤其是在第一次咨询时通常还需填写一些必要的咨询表格,做相应的心理测试,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因而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假如你要带孩子来做心理咨询,最好事先进行电话预约,以避免因时间拖延引起孩子厌烦情绪,影响咨询效果。

  如果有特殊要求,比如对咨询师性别、年龄、语言方面的要求,以及家长与咨询师安排单独交谈等,都可以在预约中讲清楚,以保证咨询的顺利进行。

  比如,一个处在青春期、具有逆反心理的女孩往往与独断专行的父亲很对立,如果她要求咨询,则最好选择温和型的女咨询师。因为一个权威型的男咨询师很容易令女孩想起父亲,导致对咨询的逆反心理,使咨询无法进行。

  带好必要的东西。

  心理咨询强调咨询师要在充分了解来访者的基础上作出合理分析,并给予必要帮助。但毕竟每次咨询时间有限,所以,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咨询师更完整地了解孩子,更有效地完成咨询,父母可以根据孩子需要咨询的问题带些必要的辅助材料。

  比如,如果是学习问题,你可以带上孩子的学生手册以及试卷、作业等,因为这些材料可以比较完整、具体地反映孩子的学习历程,帮助咨询师判断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掉队、可能是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老师对孩子的综合评价等。

  另外,如果曾有过咨询经历,那么带上已有的测试、诊断资料,将是非常明智的。当然,如果你不知道究竟应该带什么,你也可以通过电话询问,看是否需要什么辅助性材料。

  以上几点“热身”方法非常重要。除此之外,在决定带孩子来做心理咨询时,还要积极争取相关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共同来咨询,共同完成咨询师布置的“作业”。同时,还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将成功的期望放在一次心理咨询上。

  最后,别忘了心理咨询前的身体准备,你和孩子都要休息好,保证在咨询的时候头脑清楚、精力旺盛、测试准确、反应及时。

  心理咨询: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懂事,懂事或是太深的绝望,因为渴求已经发不出声音了。作为心理咨询师,每当我看见现实生活中那些行为过激、偏离常态之人,并不难想象他们多半都受到过严重的心灵创伤。

  当创伤发生,重提也无法令时光倒流。既然改变不了过去,淡忘那些痛苦会令我们好过一点吗?

  答案是并不会。创伤需要被铭记。一个饱受心理困扰的当事人从他现下的心理症结开始,无一例外都会谈到既往的经历。而讲述痛苦的经历只是表象,关键在于这些经历向内投下的阴影,不知不觉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持续发酵,影响旁人和下一代。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讲述只是一个开始,它意味着我们将由此踏上整理和重建内心的旅程,而不是去重复曾经的伤痛。

  有人说,往事不堪回首,因为那等于再经历一次创伤。然而我却有些喜欢普希金的话:“那过去了的,终将成为美好的回忆”。这听来有些“鸡汤”,但只要往事不再成为一种积压的重负,我们倒是可以从似水年华中追忆到一些凡人的快乐的。

  一、时间可以治愈创伤吗?

  “精神上的创伤就有这种特性——它可以被掩盖起来,但绝不会收口;它是永远痛苦,永远一被触及就会流血,永远鲜血淋淋地留在心头。”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的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创伤的本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安慰:时间可以治愈一切。然而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岁月却往往令伤痕更加突出。

  创伤不仅会造成个体的心理障碍,还会波及到他们的后代。根据精神分析中的客体关系理论,个体心理障碍的病因来自照顾者及与之相关的客体关系。照顾者的各种失误,比如忽视、拒绝、冷漠、不安全等,是由他们自己的心理问题所造成。孩子在不良照顾下产生了问题,也就相当于长辈将自己的心理问题传递给了下一代,这种情形是极为常见的。有时候,只有在了解当事人父辈甚至祖辈的创伤经历后,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他们那些症状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创伤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标志。中国人喜欢续家谱、溯祖籍,特别是祖上有名人显贵,更是要大书特书,以显门第。至于“家丑”之类则是万万不可外扬,甚至要将其完全抹灭才甘心。但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来讲,不好的事情反而容易比好的事情留得更为久远,它以种种微妙隐幽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中,世代相传。

  从文化层面来说,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和以孝道为主的伦理观念,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其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是更宏观意义上的代际传承。其实,白纸黑字的东西,四书五经也好,忠臣烈女也罢,要探讨其得失,甚至要取消其中的某些说辞都不难,但秦始皇那一把焚书之火又真正烧得了什么呢?盘踞在人内心的东西是烧不掉的。有人以为“人死病断根”,但对心理问题而言,这个“病”却可以通过子孙相传,绵延不绝。

  倘若,对待痛苦我们只是永远发怔,吞咽苦涩的泪,待时间来剥削那哀恸的尖锐,痂结每次悲悼的创伤,我们将永远行走于正反一面的莫比乌斯带之上。

  当我们踏上疗愈之路却倍感屡屡碰壁,其原因不乏对一个人的改变充斥了不切实际的希望。纵观创伤的代际传承这盘大棋,便不难发觉改善是一项庞大的长期工程,任何所谓便捷的方法并不存在。改善只能从自己一点一滴的领悟和行动中发生,这是一个缓慢且不乏痛苦的过程,而对痛苦成因的认知仅仅是揭开了序幕。

  二、父母认错有用吗?

  门,心门。所谓门槛,过去了就是门,没过去就成了槛。既然我们不可能不负创伤地走出人生竞技场,就难免在这场上演出一幕幕“相爱相杀”的戏码。

  不少意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来自于原生家庭和早年经历的当事人会产生这种想法——都是父母的问题,他们有必要认识到这一点并认错。

  但要让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承认在家庭中发生了问题,这是很不容易的。比如一位少年有心理障碍,他的父母把他送来做心理咨询,并急迫不断地询问孩子的问题什么时候能够好。如果咨询师发现孩子的问题与他的父母有关,约他们来做一次访谈时,父母往往找各种借口避而不见。在他们看来,自己在养育孩子方面一直做得很好,生病是孩子“不争气”。他们有时会问咨询师“我的孩子有那么好的环境,要什么有什么,怎么还会生病?”那潜台词等于说:我们的家庭没有问题,我们做父母的自己没有问题。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往往只会对孩子的问题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三、改变到底有多远?

  我常在网上收到一些朋友的提问和留言,洋洋洒洒一大篇者有之,刨根问底怎么办者有之。也曾被质疑自己的不回复是对当事人的二次创伤,与我似乎主张婴儿需要无时无刻的关注是相悖的,而我在选择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时就理应对这种常见的情况有所认识。

  其实当事人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我想自己的言论有时候确实被一定程度地曲解了,而这种曲解背后恰好就反映了当事人本身的创伤。比如首先拿婴儿所需要的关注来说,质量是绝对重于数量的,“无时无刻”的关注并不比“敏感”的关注来得重要。而至于对一个成年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也许只能通过正规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获得。其二,即便是一个“好妈妈”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婴儿的所有需求,因为这个世上没有“完美母亲”这种被高度理想化的形象,更何况一名咨询师或者一个爱人都不是来访者的真正母亲。而一旦咨询师或爱人把来访者当做婴儿来满足,即是被“依赖性投射认同”了——你没有我活不下去,所以我需要照顾你。这只会阻碍当事人的成长,扭曲了咨询和爱的意义。

  因此,当一个人具备改变的意愿,并且愿意学习像个成年人一样付出,而不是和婴儿一样单方面索取回报时,也许就将迎来真正的改变了。人在受过伤后往往会更加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只要善加利用,对成长都有益处。好像老辈人常说,生孩子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月子是女人重生的机会,怕是正应了这道理。当我们面对累累创伤带来的苦难之时,每一次的自我超越都标志着着灵魂前进的刻度。卢梭创作《晚年漫步录》时已至垂暮之年,当一个人经历了大半生波折,老年时不再缠结于各种喧嚣,反而显出一种近乎透明的心态。

  人世,一个既有漫天刀光剑影,又有太多儿女情长的江湖。沉重的精神枷锁让人们似乎只有靠记忆和想象才能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以及将要去向何处。当纷扰肆虐之时,往昔的经历成为每个人重新建构自身的唯一材料,虽然这些经历中有灾难,有苦痛,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认自己曾经,并且现在依然在场。苏格拉底在《斐多篇》里说,真正的哲学家对死亡没有丝毫惧怕,因为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学习死亡,生命的终结不过是他所学习的东西成为现实。这就是说,当人面临巨大的痛苦,甚至当生命的帷幕即将落下时,他仍然需要从既往的经历中获得一种确认,确认自己的存在。如我们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也不例外。

  疗愈创伤之痛,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习理解生命和人性。当你用更客观更完整的视野与自己和他人接轨时,你将发现你的创伤并非过错,亦非缺陷,而是导向罗盘,引领着一条更伟大的人我契合之路。无爱感是普世创伤,自个人内心延烧至婚姻和家庭,校园及职场,政坛还有宗教,弄得烽烟四起。改变的标志从来不是空谈道理,而是你开始真正去理解身边的人与事,接纳自己,爱自己。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慈悲是为着他人,更是为着你。

  

[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及咨询]相关文章:

1.关于心理健康常识

2.关于心理健康小常识

3.关于心理健康的常识

4.学生心理健康常识

5.心理健康小常识

6.心理健康常识

7.心理健康咨询

8.关于心理健康的小常识

9.心理健康小常识介绍

10.日常必知的心理健康常识

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及咨询相关推荐